你聽過“1萬小時定律”嗎?
該定律聲稱,只要在一個領域中學習、工作1萬個小時,人人都可以成為該領域的佼佼者。
事實真的如此嗎?
這讓我想到了一位同事,她對自己上份工作評價道:“我不是有了8年的工作經驗,而是在一個工作崗位上待了8年”
8年時間,早已在該領域工作時間超過1萬小時的她,對自己的業(yè)務熟稔于心,每日工作內容都能夠順暢完成。她認為自己在領域內,雖不能算是頂尖高手,但也算得上綽綽有余的老手了。
直到公司宣布破產面臨要重新找工作的她,才恍然意識到,她只是持續(xù)了做8年,在1年內就已經熟練的業(yè)務。
其實,這種現象并不少。
有人,在流水線做了8年,只是稍微比新手熟練;有人,行醫(yī)10年,只是比實習醫(yī)生優(yōu)秀一些;有人,教師15年,只是比新教師略顯經驗老到......
這些突出的經驗,在新手進入領域的一兩年內便能抵達到他們的位置。
只要我們觀察過這些現象,不難發(fā)現,影響到我們是否能夠在一個領域、專業(yè)上獲得更加精進能力的并非取決于時間。
那是什么呢?
心理學教授安德斯·艾利克森通過對各個領域被稱為“天才”的人物進行研究后發(fā)現,從新手到專業(yè)的核心不是時間、也不是天賦,而是:“刻意練習”。
01、進入刻意練習的門欄:有目的練習
艾利克森教授發(fā)現,若我們希望能夠不斷提升自己的能力,那么就必須進行大量的刻意練習。但是,進入刻意練習前,我們必須先要進入“有目的練習”這一階段。
有目的性練習主要為四個部分:
1. 定義明確的特定目標
在學習一個技能時,我們很容易進入一個誤區(qū),就是以“他人”目標來制定自己的計劃、或者是走一步算一步,不制定目標。
這兩種方式,都屬于“全或無、非黑即白”的思維。
我們需要一個“終極目標”,但也需要腳踏現實,了解自己能夠企及的目標——跳一跳,蹦得到目標。
除此之外,還要明確計劃目標的具體措施。
比如:這次考試我考了60分,下次我希望能夠獲得75分的成績。我以這個分數作為適合自己的特定目標。
但它還不是一個定義明確的目標。更加具體的目標,可以有效地用于引導你的練習。也就是將目標分解,并制定一個計劃:“為了提升15分,你得做什么?”
首先,你得知道被扣除的40分,問題出現在哪里,怎么糾正錯誤。
其次,你要掌握被扣除的知識點,然后,對于下次的考試內容進行進一步了解和規(guī)劃......諸如此類。
2. 專注于目標
擔憂、焦慮等負面情緒與分散注意力等影響到目標的行為,都會使你止步不前。當我們內心處于擔憂未來、懊悔過去時,便需要耗費過多能量在情緒上,而錯失“此時此刻”的時間。
所以,想要取得進步,就必須將注意力集中在當前的任務上,集中精力完成自己的目標,而先將其余的事情放置在另一邊。
3. 反饋不可或缺
無論你正做什么事情,都需要反饋來辨別“不足之處”以及“不足原因”。
正如,這屆奧運的“蘇神”,他曾說過自己的訓練需要通過“比賽”的方式,去感受自己的能力范圍。對于他而言,通過競賽的對比方式,使得他能夠真正置身其中,去獲得具體的反饋,從而不斷去提升自己的短跑速度。
不同領域,反饋的方式各種各樣。你可以通過自省或是他人指出,了解到自己的具體不足。這樣你才能夠對自己在哪些方面要提高、以及與目標實際的差距有清晰的認知。
4. 走出舒適區(qū)
有研究發(fā)現,訓練了三四十年的醫(yī)生。在一些客觀績效指標上,比剛從醫(yī)學院畢業(yè)兩三年的醫(yī)生略差些。
這表明,那些醫(yī)生大多數并沒有精進自己的業(yè)務,或是未能維持住自己的能力。其中最為重要的原因是,他們大多安于現狀,而未將自己推出舒適區(qū)。
像知識更新特別迅速的領域,若想讓自己維持在原有的位置上,都必須接受繼續(xù)教育。若停滯不前,可能連原有的位置都會被新人替代。
對于其它領域也一樣,想要讓自己能力逐漸提升,不落于人后,你就必須走向上的階梯而不是一條平坦的道路甚至是滑梯。
02、打開門檻,進入“刻意練習”階段
當你堅持上述的練習原則,那么你可以為之加“兩個條件”,為其添磚加瓦,使得練習變得更加精準,方向更加明確。
《刻意練習》沒有天賦也能成為天才
而這就是“刻意練習”。
1. 有一個“客觀標準”來評價成果且已經得到合理發(fā)展的領域
你所在的領域,不是一個尚待開發(fā)的領域,而是已經出現過達到一定水平的“杰出者”。限制這個條件的原因是,你可以有一個“客觀標準”來評價自己的成績。
比如:音樂、物理、數學等這些已經發(fā)展到一定階段的專業(yè)領域,即可以用“刻意練習”來提升自己的成績。
而職場上的人力資源、咨詢師等等這些不存在一個客觀標準可以衡量的行業(yè)則無法使用刻意練習。
2. 擁有一位能夠布置練習作業(yè)的導師
這個導師必須所在領域上達到一定水平,有能力幫助你提高水平。TA能夠給予你針對性反饋、根據你的能力設計具體的訓練方式。
導師對于你最大的優(yōu)勢是,他明確的了解在該領域內的巨人肩膀的位置在哪里,了解通往這個位置的“直達路”在哪里。
所以,擁有一位導師,能夠讓你減少很多岔路,而直接走上正確的路徑。
03、練習的關鍵:心理表征
其實,“刻意練習”在“有目的練習”的基礎上,加以兩個條件的關鍵原因是:清晰、明朗的方向能夠為我們加速創(chuàng)建具有高度專業(yè)化的“心理表征”模板。
心理表征是一種與我們大腦正在思考的某個物體、某個觀點、某些信息或者其他任何事物相對應的心理結構,或具體或抽象。
比如說,一只狗。
假設你從未見過狗,那別人跟你介紹狗的概念時。對你而言,“狗”這個詞匯,便沒有什么意義。
相反,如果你是養(yǎng)狗達人。那么對于大多數人來說,你對狗的了解便更加詳盡、準確。甚至對于不同狗細節(jié)上的區(qū)別,你都能辨析一清二楚。
對于這兩種人,第一種人無法形成對狗的“心理表征”;第二種人,對狗的“心理表征”則比大多數人更加“專業(yè)”。
如果將我們大多數人和養(yǎng)狗達人做對比。
我們看到不同種類的狗時,都將他們統(tǒng)稱為“狗”,我們不會大多對他們有詳盡了解。但是,養(yǎng)狗達人則不一樣,他們看到的是“狗群系統(tǒng)”,在不同維度上,他們都能夠對狗進行劃分。
這其實就是,刻意練習中能夠將杰出人物和我們其他人區(qū)分開來的主要因素。
對于某個領域的杰出者來說,他們能夠創(chuàng)建高度專業(yè)化的心理表征,這些心理表征反過來使得令人難以置信的記憶、規(guī)律的識別、問題的解決等成為可能,也使得他們能夠培養(yǎng)和發(fā)展各種高級的能力,以便在特定的專業(yè)領域中表現卓越。
04、自創(chuàng)機會
現實中,并非每個人都有條件和機會有一個知己的導師幫助自己。但并不代表我們要氣餒。
既然我們知道刻意練習的關鍵之處,那么借由在這個信息資源豐富的時代下,我們有更多的機會為自己構建“心理表征”。
艾利克森教授講述了《窮理查智慧書》的作者“富蘭克林”練習寫作的故事,也許能夠為我們如何自學找到一些方向。
首先,為自己創(chuàng)造提升技能的機會。
因一次偶然,富蘭克林看到了《觀察家》的英國雜志,并被里面的高質量文章所吸引。隨后,他便決定自己也要寫出這樣的文章,在無人可以指導練習的情況下,他想到了一系列提升寫作的方法,成為自己的導師。
然后,牢記四原則:確定特定目標→專注→反饋→糾正。
比如:
他希望用相近的方式重寫文章的一些句子的措辭。他選擇自己喜歡的幾篇文章,寫下對每個句子內容的簡短描述,只要能夠回想到句子講什么意思即可。(確定特定目標)
幾天后,他發(fā)現只是簡短描述后便結束,并無法讓自己最終寫出高質量文章。(反饋)
所以他用自己的語言描述文章后,后重新回頭找到最初的文章,將兩者進行比對,并有必要時糾正自己的版本。(糾正)
在確定特定目標之后,專注、反饋、糾正是無處不在的。當他完成這一階段的“特定目標”后,他又重新制定了新的目標進入了下一輪的“專注”、“反饋”、“糾正”的循環(huán)。
在整個學習寫作過程中,富蘭克林為自己創(chuàng)造了一個具備縝密和系統(tǒng)化的練習,也構筑了一個極為專業(yè)的“心理表征”。
所以,也許我們沒有一位專業(yè)的導師可以引導自己,所處的領域可能還未拓展,也未有杰出的人物可以供自己參考。
但是,只要我們能夠遵循這些原則,便能夠一步步發(fā)掘自己的潛能,并且由你主動去構筑它,讓從前不可能做到的事情變得可能做到。
祝好!
聲明:本站內容與配圖轉載于網絡,我們不做任何商業(yè)用途,由于部分內容無法與權利人取得聯(lián)系,稿費領取與侵權刪除請聯(lián)系我們,聯(lián)系方式請點擊【侵權與稿費】。
微信群
最新測試
371 測試
立即測試
323 測試
立即測試
588 測試
免費測試
644 測試
免費測試
667 測試
立即測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