01|婚前重三觀,婚后方知關注點有誤
“你認為判斷兩個人是否適合步入婚姻,關鍵看什么?”
多數(shù)人會不假思索地回答:三觀是否契合、有無共同話題、是否有上進心……這些因素固然重要,但僅靠它們,遠遠不足以保障一段婚姻的長久穩(wěn)定。
實際上,真正決定兩個人能否攜手走過一生的,并非理想是否一致,而是當沖突來臨時,雙方如何應對處理。
說到底,婚姻能否維系,不在于你們愛得有多深,而在于你們怎樣爭吵。
熱戀時,彼此都好說話,可當失望、不滿、分歧等負面情緒堆積如山,真正考驗婚姻的時候才到來,那才是婚姻最真實的模樣。
02|多數(shù)婚姻“死”于“吵不起來”,而非爭吵過多
有位讀者來信傾訴,她老公為人老實,從不吵架,她一直覺得這是優(yōu)點。
直到有一次,婆婆執(zhí)意要帶孩子回農(nóng)村過暑假,她堅決反對,可丈夫還是那句:“你別太著急,我回頭跟媽說說。”
“后來呢?”我追問。
“結果孩子還是被帶走了,他什么都沒做?!?/p>
這時她才恍然大悟,他們之間并非“沒吵過架”,而是根本“吵不起來”。一方不回應,另一方只能憋在心里,久而久之,問題就不再是誰對誰錯,而是自己永遠被晾在一邊,無人理會。
這并非個例。
許多夫妻離婚時都表示:“不是因為某一次激烈的爭吵,而是每次問題都沒得到解決。”每次都選擇隱忍、回避,問題不僅沒有減少,反而越積越多。
03|“會不會吵架”,實則是“能否共同應對矛盾”
無論夫妻間多么恩愛,婚后都難免會有沖突。錢花在何處、孩子由誰照顧、節(jié)假日去誰家,甚至像洗碗、開燈這樣的小事,都可能引發(fā)爭吵。
但不同的是,有的伴侶爭吵是為了解決問題,而有的伴侶爭吵只是為了推卸責任、發(fā)泄情緒或采取冷處理。
你會發(fā)現(xiàn),那些能夠攜手走下去的夫妻,他們的爭吵并非互相攻擊,而是:
他們并非沒有情緒,而是能在情緒爆發(fā)時保持一定的邊界感,具備解決問題的建設性。這很難做到,但一旦具備,這段關系就有了基本的修復能力。
心理學上有個概念叫“關系的修復機制”,意思是:
衡量一段關系的好壞,不是看能否避免爭吵,而是看爭吵之后,雙方能否共同修補關系中的裂痕。
因為再親密的關系,也難免會產(chǎn)生摩擦。如果無法修復,就只能掩蓋傷口,最終導致關系破裂。
04|婚姻最忌諱的,不是三觀不合,而是溝通方式錯位
仔細想想,為什么那么多人說“我們溝通無效”?
并非信息傳達不清楚,而是雙方從一開始立場就不平等。有的人習慣控制、命令、推卸責任;另一些人則長期回避、不表達、一味忍讓。
你以為只是觀點不同,實際上,在對話中你們從未以“平等的兩個成年人”的身份交流。
比如,有人習慣冷處理——一吵架就不說話、轉身離開,這其實并非冷靜,而是一種控制手段。
因為他們知道,你會忍不住去哄、去讓步,于是問題總是得不到解決。
長此以往,那些“未解決的問題”就成了關系中的裂縫:一吵架就翻舊賬,一冷戰(zhàn)就互相指責。
真正適合結婚的兩個人,并非不會吵架,而是即使吵架,也知道不能破壞關系。
他們明白,情緒可以失控,但關系不能被摧毀。
05|能吵出結果的爭吵,是婚姻中最珍貴的能力
我認識一對結婚十年的夫妻,有人問他們:“你們怎么還能這么恩愛?”
妻子說:“我們不是沒吵過架,有時吵得還很兇。但我們約定,每次吵完,誰先冷靜下來,誰就負責提出復盤?!?/p>
復盤不是為了分出誰對誰錯,而是為了下次遇到類似問題時,知道該如何處理。
這就是差距所在。
有的爭吵會讓雙方關系變得疏遠,有的爭吵則是為了更好地磨合。
有的夫妻吵到最后,連“再談一次”的勇氣都沒有;而有的夫妻吵完架后,反而更了解彼此的底線和需求。
那些真正長久的關系,不是靠一方忍讓維持的,而是靠雙方共同努力修補、支撐起來的。
不要害怕爭執(zhí),怕的是爭執(zhí)沒有出口,吵架沒有結果,問題無人承擔。
06|寫在最后:婚姻不怕有問題,怕無人肯直面問題
判斷兩個人是否適合結婚,其實就看一件事:
在矛盾面前,你們是站在對立面,還是攜手共同對抗問題?
如果每次吵架都像一場戰(zhàn)爭,那么你們遲早會兩敗俱傷。
但如果哪怕爭吵再激烈,最終你們都能回到“我們要解決這個問題”的軌道上來,這段關系才有未來。
婚姻不是兩個人永遠不吵架,而是吵完架后還能并肩前行。
真正的親密,不是在風平浪靜時相愛,而是在狂風暴雨中依然愿意靠近彼此。
聲明:本站內(nèi)容與配圖轉載于網(wǎng)絡,我們不做任何商業(yè)用途,由于部分內(nèi)容無法與權利人取得聯(lián)系,稿費領取與侵權刪除請聯(lián)系我們,聯(lián)系方式請點擊【侵權與稿費】。
微信群
最新測試
588 測試
免費測試
571 測試
立即測試
454 測試
立即測試
505 測試
立即測試
3065 測試
立即測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