生活中,你會分享嗎?
今天天氣不錯,分享一張我剛拍的照片給你。
路邊看到一只小貓,很可愛,給你聽聽它的聲音。
這周末給你打電話,分享一下我最近的好事。
什么是分享欲?
心理學上認為,分享欲是我們獲得與人連接需求的本能欲望,分享是一種利他行為,也是一種高級社會情感的滿足。心理學研究表明利他行為是人生而就有的,同時又受到后天文化的塑造。這是一種無關利益,僅是由兩個人的感情牽絆著自然而然產(chǎn)生的行為。
美國心理學家馬斯洛認為,人的動機由人的需求決定,從低到高分為五個層次,分別為:生理需求、安全需求、歸屬需求,尊重需求和自我實現(xiàn)。分享的本質(zhì)其實是渴望得到回應,期望能夠與他人產(chǎn)生共鳴,期望獲得他人的認同,避免自己產(chǎn)生孤獨情緒。
這其實是人們的歸屬需求,即個人對友伴、家庭的需要,對受到組織、團體認同的需要。人類作為群居動物,在基因里便帶有求同性,我們渴望親密的感情關系,希望得到愛,希望與他人建立友誼,有和諧的人際關系,被團體所接納,這便是人所需的歸屬感。
分享讓愛情保鮮
分享并非“單向傳播”。有這么一句話,“我當然不關心云是什么形狀,也不在意路邊的奶茶店開沒開門,更不覺得飯煮糊了有什么可拍照的,所有跟你講過的那些無意義的事情,本質(zhì)上都是希望你能參與到我的生活里來,和我保持愛意的連接?!?/p>
簡單的回應是傾聽,高級的回應是共情。分享本身就是熱情與愛。
在一段親密關系里,分享欲極其重要,愛意的流失也是從分享欲減少開始的。有些情侶,在一起時間久了逐漸失去了溝通的欲望,下班回家各玩各的,懶得跟對方交流。周末也是各自約朋友去玩,長久下去,就會走向分手這條路。但是保留分享的習慣,盡管感情到了平淡期,但是卻有情感的連接。在一起是因為愛,誓要歲月漫長,而分享就是兌現(xiàn)諾言的良法。三餐四季,四季都想與你同說。
分享欲是一種喜歡的信號,但并不是越多越好?;貞獎e人的分享,其實是一件需要時間與精力的事。當關系中某一方的分享欲強過另一方太多的話,雙方的價值體系就會發(fā)生傾斜。
分享關系也是需要維護的,這不代表我們需要陷入“我這種擁有過盛分享欲的人真不好”的內(nèi)耗,而是代表我們需要和分享對象進行溝通,需要覺察自己的分享是不是太多了,是否讓對方感覺到應付不來了,給對方造成了壓力。
分享滋養(yǎng)親情
親情,與愛情相較,并非那般熱烈如火,它更像是一股涓涓細流,悄然無聲地流淌在我們的血脈之中。它又宛如一座巍峨的大山,給予了我們背井離鄉(xiāng)時的堅實后盾,但也在無形中,成為了我們情感上的一種羈絆。
隨著歲月的流轉,我們與父母之間的距離似乎也在悄然增長。曾經(jīng)的無話不談,如今漸漸變成了吝于分享。缺少了日常的交流,我們的關系似乎只依賴于那無法割舍的血緣,以及偶爾的只言片語來維系。在這樣的情境下,父母仿佛陷入了一個充滿猜疑與患得患失的黑暗世界。
或許只需要分享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,便足以讓父母歡愉一整天。在與父母相處時,我們應當學會站在他們的角度,去感受他們的所思所想,分享那些他們真正關心的事情。當我們身在異鄉(xiāng),父母的掛念總是難以避免。此時,及時的回應與分享自己的近況,便是對他們最好的安慰。親情,就是這樣一種簡單而又深沉的情感,它不需要華麗的言辭,只需要我們用心去體會、去珍惜。
分享欲讓友情常亮
每當與好友分別之際,我們常習慣性地道一句:“常聯(lián)系?!边@簡單的三個字,并不意味著我們必須每日通話問候,因為真正的友情并非建立在日常的瑣碎噓寒問暖之上。
真正的朋友,是那些在你分享點滴生活時,能夠與你深入交流、高談闊論的人。無論是你的喜悅、困擾,他們都會毫不吝嗇地給出反饋,或吐槽、或調(diào)侃、或共情,讓每一次分享都充滿意義。
如今,每個人的生活都豐富多彩,擁有各自的社交圈子和工作。閑暇之余,更多時候我們選擇與自己獨處,享受那份寧靜。打開微信,好友列表里雖有幾百人之多,但真正能時常與我們互動的,或許只是那些公眾號推送的廣告,或是夜晚悄然而至的微信運動提醒。
然而,人生漫長,得三兩知己足矣。這些朋友,或許我們時常相聚,或許經(jīng)常在線上聊天,但無論如何,他們都是彼此記憶中不可或缺的存在。而這一切,都離不開我們之間的分享。正因為我們保持著那份對彼此的分享欲,友情才能長久地保持其美好的狀態(tài),歷經(jīng)歲月,依舊如初。
聲明:本站內(nèi)容與配圖轉載于網(wǎng)絡,我們不做任何商業(yè)用途,由于部分內(nèi)容無法與權利人取得聯(lián)系,稿費領取與侵權刪除請聯(lián)系我們,聯(lián)系方式請點擊【侵權與稿費】。
微信群
最新測試
2210 測試
立即測試
1150 測試
立即測試
475 測試
免費測試
611 測試
立即測試
974 測試
免費測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