上課過程中看到微信消息,回復結束后,額,老師講到哪里了??
打開手機打算看下今日課表,刷了10分鐘微博后,額,我剛剛是打算干什么來著??
邊寫作業(yè)邊聽課,老師怎么提問了,額,這東西他剛才說過嗎??
進入大學后,伴隨著評判標準多樣化,我們不得不承受多任務的壓力:學習、社工、科研、情感,一項項任務紛至沓來,驅趕著我們不斷向前。為了適應多任務,我們似乎習得了多線程運轉的能力——一邊上課、趕作業(yè)、還得時刻查看微信消息。
但這真的意味著我們是好的多任務執(zhí)行者嗎?實際上,‘高效’的多任務處理可能才是我們浪費時光的元兇。
任務轉換,而非多任務
多任務執(zhí)行實際上并不存在,研究發(fā)現大腦無法同時分配注意力給兩件事,我們無法同時執(zhí)行多個任務,我們只是在不斷地進行任務轉換。
但任務轉換是需要成本的。當你不斷的進行任務轉換時,在一天中你可能會丟失40%的生產力。一項研究發(fā)現,當一個人每5分鐘查看一次郵箱時,他平均需要花費64秒來重新開始之前的工作。同理,當我們頻繁的查看社交媒體時,很容易變得低效,難以專注于當前的任務。
在任務轉換時,我們也更加不容易集中注意力,更容易犯錯。這也就是為什么司機被禁止在駕駛時撥打電話——一小點注意力的分散可能會讓你喪命。
同時,多任務切換還可能導致我們沒有辦法長時間聚焦于復雜任務,但恰恰是這些需要極高專注力的復雜任務,幫助我們提升綜合能力,實現自我價值。
回想你的一天,你有多頻繁的查看自己的手機?會不會在上課時處理一條社工的消息,當回過神來已經不知道老師在說些什么?你有多久沒辦法全神貫注于單個任務?你到底是因為多任務切換變得高效,還是相反?
那么,如果任務轉換只會讓我們變得更低效的話,我們到底應該如何面對多任務帶來的壓力?
01
認識到多任務切換的低效
首先,認識到你在頻繁的切換任務,而這是低效的,我們要做的是專注在每一件事上。認識到這一點并不容易,多任務切換帶來的虛假的充實很容易讓我們上癮,我們要做的就是打破錯覺,接受自己同一時間只能做好一件事情。
下一次,當你本想查資料,但卻又打開了視頻網站時,提醒自己:“這不是我想要的,我現在只想先把這件事情做好!”
02
清晰目標
我們頻繁進行多任務切換的很重要的原因是,太多的任務很容易讓我們感到焦慮,我們想要把每一件事都做得又快又好。但實際上,我們無需對自己太過嚴苛,我們要做的只是清晰目標,確認我們到底想做什么,并努力將它做好。
其中,目標分為長期目標和短期目標。我們的長期目標可能是在課程上拿到好成績、做好社工、提高科研水平,根據不同的目標,我們決定不同的時間分配。
長期目標可能是你這一年的計劃,而短期目標有效期可能是一個月、一周甚至一天。這一周我有什么想做的事情?有什么必須要做的事情?我們可以根據重要緊急四象限原則將自己的任務劃分為重要緊急、重要但不緊急、不重要但緊急、不重要也不緊急四類,并優(yōu)先去做重要的事。
03
將時間分塊
我們可以將自己的時間分塊,固定任務的處理時段。頻繁地檢查消息會讓我們容易分神,那我們可以固定幾個時間段去集中地回復信息,減少對其他任務的干擾。同樣,我們也可以固定某個時間段完成復雜任務,處理時關掉所有其他的軟件,讓自己完全沉浸其中。
固定時段的方法對處理重要但不緊急的任務尤其有效——記得你曾認真立下要讀書、畫畫、鍛煉的flag,但總是有很多其他事情擠占了你的時間嗎?設定一個具體時段,去完成它吧!
04
允許擁有空白時間
最后,允許自己擁有空白時間。
沉重的社會壓力讓我們覺得休息似乎是可恥的,我們不配享有集中的、大塊的休閑時間,只能在工作的間隙摸魚,但摸魚也沒有讓我們感到輕松,因為我們仍在頻繁的切換任務,精神始終處于緊張狀態(tài)。我們需要無所事事,需要停止,需要給自己空白時間。
事實上,正是這些空白、無用的時光,豐富了我們的靈魂,讓我們可以更自由的奔向前方。
在繁忙的生活中,嘗試放慢腳步,不再追求虛假的高效,我們才能獲得真正的自由。
聲明:本站內容與配圖轉載于網絡,我們不做任何商業(yè)用途,由于部分內容無法與權利人取得聯系,稿費領取與侵權刪除請聯系我們,聯系方式請點擊【侵權與稿費】。
微信群
最新測試
437 測試
免費測試
1129 測試
立即測試
475 測試
免費測試
1150 測試
立即測試
517 測試
免費測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