01
前段時間,我在為一家公司提供課程培訓時,發(fā)現(xiàn)他們的團隊領導A與團隊成員B之間似乎有些不對勁。
了解之后,我發(fā)現(xiàn):
A經(jīng)常指責和否定B,認為他在做事時非常魯莽,沒想清楚就做了。對此,B感到非常委屈,解釋說事情應該先做起來,在做的過程中調整,而且自己不也把事情給完成了嗎?
同時,A覺得B做的東西很差,根本達不到自己預期的效果,與其這樣還不如不做,做得不好又何必浪費時間和精力去做?B內(nèi)心卻覺得,A沒事找事做,太吹毛求疵了。
時間久了,兩人都覺得非常內(nèi)耗,以至于每次和對方溝通前都要做心理建設。
為什么會這樣?
對團隊領導A來說,他認為如果一件事不能做到完美,就會覺得還不如不做。但是,對下屬B來說,他想的是“先把這件事搞起來,其他的以后再說”。
所以,A的思維模式是 - “一次就要做到完美,否則不如不做”。B的思維模式是 - “先把這件事給搞起來,其他的以后再說”。
這是兩種截然不同的思維模式,而正是這種不同,最終導致了他們之間形成了“消耗型的人際關系”,以及每個人的內(nèi)耗。
02
“消耗型的人際關系”,說的是,當我們在一起時,彼此都覺得很累,很消耗,很想逃離,于是每次溝通前都很需要做好心理建設。
在這種關系中,雙方都會產(chǎn)生持續(xù)的內(nèi)耗。
說到底,這種內(nèi)耗的根源是:對自己獨特的思維模式和行為方式?jīng)]有覺察,同時,對別人獨特的思維模式和行為方式也不理解。
如果A能覺察到自己這種追求完美的工作方式,并進行相應的調整,比如調整為“每次做都比上一次好五分就行”。
那么,A內(nèi)心里由完美主義所帶來的內(nèi)耗就會減少,同時也不會總在指責和否定B沒有做到最好,而B呢,他就不會感到那么痛苦,他的內(nèi)耗也會少很多。
同樣,如果B能覺察到自己這種“魯莽”的工作方式,以及由此給A帶來的困惑和煩惱,并能做出相應的調整,改為“行動前,先思考一遍”。
那么,B就會發(fā)現(xiàn)由魯莽所帶來的內(nèi)耗減少了,同時也不會再有面對A指責時的委屈和憤怒了。由于對抗減少,A的內(nèi)耗也會少很多。
假如在這個基礎上更進一步,我們就會有一個意料之外的收獲:
如果A意識到B可以幫他在行動上避免拖延,克服完美主義的障礙,而B也意識到,A可以幫助自己在行動前做好準備,克服魯莽的后果。那么,他們二人就會從持續(xù)的對抗,走向協(xié)調的合作。
這就是把充滿沖突、對抗的“消耗型的人際關系”,扭轉成了充滿理解、協(xié)作和支持的“支持型人際關系”。
“消耗型人際關系”會帶來“內(nèi)耗”,“支持型人際關系”則會帶來“滋養(yǎng)”。
03
事實上,我們每一個人,都有自己獨特的思維模式、行動方式,因此也會帶來完全不同的工作方式。
有的工作方式,會讓我們走向曠日持久的“內(nèi)耗”,有的工作方式,會讓我們走向“滋養(yǎng)”。
到底是走向“內(nèi)耗”,還是“滋養(yǎng)”,關鍵就在于:我們是否覺察到了自己獨特的思維模式、行動方式、工作方式,并意識到了別人獨特的思維模式、行動方式和工作方式。
我有一位學員,他是一家知名醫(yī)院的外科醫(yī)生。
每次手術前,他都會把準備工作安排得井井有條,并在術前方案討論時,提出自己認為可能會對患者不利的地方,提醒上級會忽視的細節(jié),而這些細節(jié)可能會導致手術不順利甚至并發(fā)癥發(fā)生,同時他還會主動做好預案,以免這些風險的發(fā)生。
雖然做外科醫(yī)生的時間越來越長,但他還是會在每次手術前親自梳理每一個細節(jié)。同時,也會對與他一起做手術的醫(yī)生和護士提出類似的要求,甚至經(jīng)常批評那些年輕的醫(yī)生毛毛躁躁、思考不周密,做事不謹慎。
這些,都讓他的同伴們感到亞歷山大,總是有人嘲諷他“杞人憂天”。同時,大家也覺得他在做手術時不夠果斷,有些拖泥帶水,有時在需要立刻決策時,遲遲難以決定。
這些反饋和議論,讓他開始懷疑自己能否成為一名真正卓越的外科醫(yī)生,同時也給他的人際關系帶來了很多煩惱,這些都在持續(xù)內(nèi)耗著他,讓他變得很低落,自我評價也越來越低。
其實,這只是因為他與其他人的思維模式不同,從而行為方式和工作方式不同而導致的,并不是因為他本身不夠好。相反,他是一個非常謹慎且負責的好醫(yī)生。
對這位醫(yī)生來說,他的思維模式之一是關注“潛在的風險在哪里?”以及“我該如何規(guī)避這些風險?”,因此他把自己的注意力和精力全部投入在了這一方面,從而可能忽視了其他部分。
當他意識到自己獨特的思維模式后,他開始仔細觀察其他同事不一樣的思維模式。
他發(fā)現(xiàn),在他的同事中,存在著很多個不一樣的思維模式。而每一種模式對于一臺手術的成功,都是有價值的。如果能把大家不同的思維模式、行為方式很好的發(fā)揮出來,那么他們的手術水平就會越來越高。
比如:
· 自己:思考的焦點是“潛在風險在哪里?”
· 同事B:思考的焦點是“如何完成?其中都有哪些關鍵節(jié)點?”
· 同事C:思考的焦點是“過去是怎么做的?”
· 同事D:思考的焦點是“問題在哪兒?如何解決?”
· 同事E:思考的焦點是“如何精益求精、能不能夠做到卓越?”
· 同事F:思考的焦點是“最佳方案是什么?”
· 同事G:思考的焦點是“如何對資源進行合理分配和利用?”
這些就是每個人思維模式中的一部分,而它們其實也正隱藏在每個人不一樣的“天賦/特點”里。
天賦/特點,說的是每一個人自然而然反復出現(xiàn),且能被高效利用的思維模式、感受和行為方式,這其中就包括了“思維模式”,也就是思考的焦點、思考的方向等。
比如:
· 審慎天賦:思考的焦點是“潛在風險在哪里?”
· 成就天賦:思考的焦點是“如何完成?其中都有哪些關鍵節(jié)點?”
· 回顧天賦:思考的焦點是“過去是怎么做的?”
· 排難天賦:思考的焦點是“問題在哪兒?如何解決?”
· 完美天賦:思考的焦點是“如何精益求精、能不能夠做到卓越?”
· 戰(zhàn)略天賦:思考的焦點是“最佳方案在哪里?”
· 統(tǒng)籌天賦:思考的焦點是“如何對資源進行合理分配和利用?”
隨后,根據(jù)這些觀察和思考,他開始尊重并借用其他同事的天賦特點,從而把手術做得更好,同時,他也開始對自己在工作中的行為方式和溝通方式做出了相應的調整。
調整之后,他的人際關系也從“消耗型人際關系”變成了“支持型人際關系”。
聲明:本站內(nèi)容與配圖轉載于網(wǎng)絡,我們不做任何商業(yè)用途,由于部分內(nèi)容無法與權利人取得聯(lián)系,稿費領取與侵權刪除請聯(lián)系我們,聯(lián)系方式請點擊【侵權與稿費】。
微信群
最新測試
673 測試
立即測試
536 測試
立即測試
162 測試
立即測試
1111 測試
立即測試
952 測試
立即測試